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生命教育论文3000字,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生命教育论文3000字2篇
【篇1】生命教育论文3000字
【心理安全教育论文2500字】教育心理学论文3000字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否,与他的心理成长历程密切相关,这也意味着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安全教育的开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下面是给大家推荐的心理安全教育论文2500字,希望大家喜欢!
《浅论大学生的心理安全教育》
摘 要: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正受到社会转型和个体转型的双重影响,出现心理畸变和心理障碍的概率明显高于其他同龄群体。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从不同层级分析大学生成长的心理影响因素,探索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应对举措,对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安全水平,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安全教育 表现 成因 措施
大学生是我国 __中文化层次最高、社会敏感度最强、创造力最旺盛、自主意识最明显的 __,他们的健康成长对于国家科学技术的发展,综合国力的提高,社会的和谐与进步具有举足轻重的关键作用。[1]然而,在社会转型和个体转型的双重影响下,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各种心理因素和多元文化观念不断发生碰撞和冲突,步入大学校园的同时也意味着迎来了心理畸变和心理障碍的考验。目前,大学生的心理安全问题凸显,已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
一、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
大学生通过高考,进入大学学习,怀着对未来的梦想开始了新阶段的生活。他们发现,大学和自己的心理预期有着很大差距。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扩展与思维方式的变化,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新环境适应和自我意识等方面都不可避免地遇到或产生各种问题,成为比较明显的心理负担。[2]近年来,大学生的心理安全问题逐步呈现,并具有普遍性、隐蔽性的特征。1.求知欲望不强,缺乏学习兴趣、主动学习的意识较差,甚至出现消极厌学的情绪;2.情绪低落抑郁自闭,与老师和同学交流较少,不愿意参加社会实践活动;3.大学生心理敏感、情绪波动较大,间或表现出焦虑暴躁,出现心理问题后不能及时、有效地调整自己的心态;4.意志品质薄弱,较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在困难和挫折面前缺乏合理的反应方式,表现出明显的畏难情绪和颓废感,采取极端的方法对待矛盾甚至结束生命;5.缺乏正确自我评价,个人主义色彩明显,处处以自我为核心,引发诸多的个人心理问题和人际交往问题;6.盲目攀比、嫉妒心理比较严重,对于其他同学的学习成绩、实践能力和经济条件等优势缺乏理性的认识,不能将其合理转化为个人进步的动力。
二、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多种多样,既有客观因素又有主观因素。
客观因素大致包括以下几个层面:1.社会现实的矛盾冲突,社会的急速发展和变化带给大学生诸多压力,使他们一时难以适应,容易迷茫、困惑,引发心理危机;2.大学阶段的压力不同于高中阶段的压力。相关调查表明,学业繁重、经济负担、 __、人际交往、恋爱交往、家庭和社会期望等因素构成了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诱因;3.社会转型阶段的城乡、地区之间形成一定的经济条件、文化素质落差,容易诱发大学生攀比和嫉妒心理;4.大学生刚刚度过青春期,生理和心理处于发育成熟阶段,是心理问题高发的一段特殊时期;5.大学生刚刚结束了紧张的高中学业,步入了大学校园,使他们在认知、行为和情感等方面发生了剧烈变化;6.目前的大学生都是“90后”,以独生子女为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部分大学生的理性自我评价,容易导致处处以自我为核心。
主观因素大致包括以下几个层面:1.自我认识与思维模式偏差,这类大学生遇到挫折或重大事件时易产生强烈的挫折感,表现出过分的自尊、自恋或自卑,甚至自暴自弃;2.个性缺陷,如人格偏执,易于冲动或怯懦退缩;3.挫折承受力差,现实与理想的巨大反差,使他们脆弱的心理很难承受;4.大学生诸多心理问题在高中阶段往往被忽视,而大学全新的学习方式、生活模式使他们对角色转换不适应,进而加剧心理畸变和心理障碍;5.部分学生对父母和家庭的依赖性较强,脱离父母的呵护之后难以获得心理的依赖和安全感。
三、高校加强大学生心理安全工作的措施
中共中央、 __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__颁布了《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和《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进一步明确了高校在大学生心理安全工作中的地位与作用。高校在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牢固树立心理安全意识,合理进行自我调适,适时消除心理危机,避免出现心理安全问题等方面责无旁贷,应从以下方面加强大学生心理安全工作。
(一)建立大学生心理安全信息数据库
高校应当把大学生的身体健康检查和心理安全普查工作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在大学生入学阶段,校级学生管理部门即应统筹规划,以院系为单位,及时开展心理安全普查工作,建立心理安全信息数据库,并将大学生心理安全的定期普查纳入常态化工作范畴,安排专人将心理安全的动态变化及时记入信息数据库,并适时组织专业人员进行分析和研讨,对大学生心理安全形势进行整体评估,有针对性地对心理疏导和帮扶工作提出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
(二)构建大学生心理安全预防机制
心理安全预防工作的效果要远远优于事后补救,应树立预防为主的思想,结合生理和心理成长周期的实际情况,在角色转换、心理咨询、经济帮扶、学业辅导、就业指导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帮助不同层级的大学生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从源头上遏制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同时,应树立早发现、早预防的观念,充分发挥辅导员和学生干部的作用,及时引导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到心理咨询室进行诊疗,防患于未然。此外,应进一步拓宽心理安全预防工作的途径和渠道,通过心理讲座、网络咨询、电话咨询、发放宣传资料等行之有效的方式,使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预防工作深入人心。
(三)完善大学生心理安全危机应急预案
近年来,因大学生的心理安全危机所引发的突发事件有所增多。各高校应充分依托人才优势,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力量,坚持以人为本,制定快速反应的应急预案,做到预防和应对两手准备。从实际出发有效解决大学生心理安全危机所引发的校园事件,帮助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及时转变观念,实现自我平衡。此外,应做好突发事件的宣传和解释工作,及时澄清 __,保持校园稳定,并收到“挽救个别人,教育一大片”的良好效果。
(四)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改革
目前高等院校全日制大学生开设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主要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 __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5门课程。[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平台,是确保学生心理安全的必要手段。但部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设置不尽合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不能适应大学生心理安全教育的需求。高校管理者必须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更新观念,大胆探索新形势下的工作方式和教学方法,运用广大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对大学生心理安全教育的效能。
(五)重视大学生的人格健康教育
新形势下,大学生面临的各种问题很多,高校仅仅着重于他们的智力与能力的培养显然是不够的,还应切实关注大学生人格健康的培养,把健康人格教育作为心理安全教育的核心内容。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培养良好的道德修养、调整与控制个人情绪的能力及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指导大学生以积极向上的阳光心态,实现自我成长,愉快学习,达到社会认可的健康人格标准。
(六)提升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水平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往往取决于师资队伍的素质。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要推进这项工作向科学化和规范化发展,必须建立一支训练有素、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师资队伍。辅导员要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引路人,仅凭热情和爱心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具有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和良好的专业技能,学会运用心理学方法、理论,有目的地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调节心理状态,开发学生全面发展的潜能,加大师资培训力度,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素质较高、能力较强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队伍,改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地位边缘化、体系缺失、科研滞后的窘境,充分发挥大学生朋辈辅导队伍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全方位地保证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七)建立高校与家长的联动机制
大学生心理安全应是一个集学校、家庭和社会三种教育方式为一体的系统工程。在大学生心理安全教育方面,学校固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与否,与他的心理成长历程密切相关,这也意味着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安全教育的开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的作用无可取代。它不仅仅是一种启蒙教育,更是一种终身教育,所以家庭对学生的教育熏陶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学校和学生家长在关注大学生心理发展的过程中应该及时交换信息,共同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4]通过建立高校与家长的联动机制,形成多方合力,切实解决学生成长中的心理问题。
实践证明,心理因素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实现,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安全教育不可忽视。当前大学生心理安全工作任重道远,需要高校不断提升心理安全工作的专业化水平,形成适应自身高校的学生心理健康管理系统,培养出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知识全面的有用之才。
__:
[1]顾欢.大学生心理安全刍议.[J].科技信息,xx(36):65-66.
[2]李萍.面向新世纪的高校心理素质教育简论.[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0(3).
[3]李守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的反思与构建.[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xx(5):67-70.
[4]崔浩,程海波.浅析大学生心理安全问题.[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xx(2):87-89.
内容仅供参考
【篇2】生命教育论文3000字
从生态学视野看学前教育
对各种生态取向理论的概述
近年来,生态学受到了国内学前教育界人士的重视,特别是布朗芬布伦纳(Bronfenbrenner)的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已被广泛引用和运用。10年前,笔者在国内曾对布朗芬布伦纳的理论作过系统的介绍。
留美学者薛烨博士认为,在布氏建立的理论模型中,有三个特点是值得引起注意的:一是布氏多以历史发展为线索,根据时间的变换,研究人类发展的具体问题;
二是布氏认为个体发展总是在某种生态环境中进行的,他将生态环境分成了大系统、外系统、中间系统和小系统,构成了他所创造的雀巢式模型:三是布氏把生态取向的人类发展心理学理论推向了各种社会科学的研究领域。布氏理论现已被学前教育理论工作者用于作为从生态学视角思考人的发展和学前教育的线索。具体地说,许多研究已经或者开始强调人与物质和社会环境的关系,强调人与历史文化的关系,以及强调这些关系在生态环境中对儿童发展的影响。这种思考必然会改变人们对学前教育的一些根本性观念和想法,也必然会改变学前教育的一些根本性的做法。
其实,在布氏创立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以前,就已经有一些学者从多学科的视角生态地思考人的发展以及教育问题了。在布氏创立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以后,也有不少学者从与布氏不尽相同的方式生态地思考人的发展以及教育问题,这些学科包括人类学、生物学、经验认识论、动物行为学等等。尽管包括布氏理论在内的生态取向理论迄今为止尚未成为学术界的主流,但是,这众多学科的相互交织所产生和形成的整体影响是不可忽视的,足以影响包括学前教育理论和实践在内的教育的方方面面,甚至影响教育发展的方向。
在20世纪前期,心理学界对于应该怎样对环境与人的关系进行研究等问题一直没有给予重视。早期就较为系统地提出生态研究理论和方法的心理学家当属巴克(Roger Barker)和莱特(Herbert Wright),他们比布氏早30年就已经提出了经典的生态取向的理论——生态心理学。迄今为止,该理论对于人们理解和运用生态研究仍有借鉴作用。生态心理学植根于格式塔理论,特别是格式塔学派的学者克特·勒温(Kurt Lewin)的理论。勒温的“场论”,以及由勒温最先命名和描述的“行动研究”,至今仍有广泛的影响。笔者在10年前曾经数次在著作和论文中介绍过生态心理学理论,介绍了巴克等人开创性地将探究重点放在生态环境之上,采用了自然情景下的追踪观察和描述的研究方法。这种研究方法打破了“科学主义”研究导向一统天下的局面,而后者追求的是在严格的实验条件下采集数据,用以科学地证明研究假设。
文化人类学也是从生态学视野研究人类发展及其相关问题的学科,其主要创始人布朗尼斯洛·马林诺斯基(Bronislaw Malinowski)在实地研究过程中,通过长期蹲点和大量作笔记,对所见所闻作了细致描述,在大量的民族志事实的基础上创建理论,从而使人们能深入地了解人类社会和文化。到20世纪后半叶,文化人类学的发展逐渐深入到教育领域,研究集中于家庭的生育和资源分配、儿童在文化中的社会化、学校教育和国家经济发展、教育和社会地位的变化,以及教育在文化中的发展变化等方面。这种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观察研究世界各地的社会文化系统与家庭、养育和教育等关系,在方法上和理论上正在越来越多地影响着学前教育领域的研究和实践。
在近年间,从生态学视野研究人的发展和教育的学科还有以罗伯特·海恩德(Robert A.Hinde)等人为代表的动物行为学,以贝岑(Gregory Bateson)等人为代表的经验认识论,特别是以麦克·科尔(Michael Cole)和芭芭拉·罗高福(Rogoff,B)为代表的文化心理学等。
从上世纪90年代起,大批研究工作者的报告都将文化作为他们研究的重点,这是几十年来发展心理学传统中的一个明显转折。文化心理学就是近年来备受人们关注的研究领域。文化心理学强调人在某种情景中的行为是通过文化中介发生的,认为思维活动是通过人们共同的活动而共同建构和共同使用的,主张吸取人文、社会科学和生物学的各种研究方法。近年来,罗高福把文化心理学理论和研究方法推向一个新的方向,她强调了社会环境在儿童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尝试了多种研究文化社区和文化过程的方法,也提出文化心理学对教育研究和实践的意义。正如哈佛大学教授怀特(White,
1996)所说:“研究人类发展时,我们必须把人们周围的社会实践活动作为整个研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同样的道理,要想改变某个人的活动方式,我们需要理解和对待个人活动所处的各种情形。”怀特教授的这句话精确地点出了罗高福把文化过程和教育过程结合起来,把它们当作一个整体的研究思路。
将人的发展放置于生态关系之中是生态取向理论的共同点
学前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工作者习惯于运用科学的方法研究人的发展规律。这种研究方法的基本假设是,全世界人类的发展是有共同规律的,科学地寻找出人类的发展规律,并尊重和按照人的发展规律去实施教育,应该而且可以成为学前教育的基本理论依据。
根据上述的基本思路,在学前教育的实践中就会出现一系列与此相连的说法和做法,例如“探索幼儿发展规律,制定幼儿发展的常模”,“根据常模评定个体幼儿身体、认知、情感和人格等的发展水平”,“根据幼儿发展的水平确定幼儿的发展目标”,“根据幼儿发展水平与发展目标是否达成评定幼儿教育的质量”,等等。
从生态学视野研究儿童发展和学前教育问题,与上述的思路、说法和做法会有很大的不同。各种生态取向的理论在看待人的发展等方面虽然不尽相同,但是几乎都认同人的发展是与其生存的生态环境不可分割的,特别是与文化不可分割的。因为文化是人类社会中各种环境的集合,也是家庭、学前教育机构、社区等运作的基础。根据这些生态取向的理论,世界上是不存在脱离生存环境的人以及人的发展的。因此,在普遍意义上“去背景地”研究人和人的发展是没有意义的,以此为基本理论基础的学前教育是带有明显局限性的。
这些年来,从生态学视角看待人的发展和教育问题之所以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这是与整个世界的全球化发展趋势相关联的。在当今的年代里,由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口快速流动,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也在发生急剧的变化,原本没有的矛盾,或者原本并不突出的矛盾,都成为了重要的甚至是主要的矛盾和问题了。
例如,由于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向发达国家流动,会使社会快速向多元文化的方向发展。这种发展趋向会反映在社会人际关系、生活方式、政治和经济运行,以及文化意识形态等各个方面,自然也会直接地或者通过上述各个方面间接地影响学前教育。试想,如若不顾儿童的家庭背景、成长历史、社会关系、文化渊源等,只是按照以白种人为主要研究样本而得出的儿童发展的一般规律去发展和实施学前教育,那么,这样做不仅是不公平的,而且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
正如美国学者窦曼-斯巴克(Derman-Sparks,L.et al.,2000)等人所言:美国的白种人“一方面努力为自己建立一个民主的、自由的共和政体,另一方面则在实践中对其它群体进行征服或抑制。这种二元性构成了美国的历史。例如,从法律上和未经法律制定就极力排斥来自亚洲和拉丁美洲的移民,增加经济上的差异,这些做法都是种族主义的。当我们步入21世纪,这些价值观和实践的矛盾继续对所有的机构尤其是教育机构提出挑战。当许多儿童成了种族主义和其它歧视主义的受害者并生活在贫穷中时,教育者该如何担负起充分开发每个儿童的潜能,使之将来能成为有效行使民主社会职责的成员并承担这样的重任呢?教育者又将如何在应对人们的文化差异的同时,又要形成建立统一的国家所需要的共同的基础?”
从生态学视角看待人的发展和教育问题,要求人们将儿童放置在各种复杂的生态关系之中,所要关注和解决的矛盾和问题远比只是关注个体儿童的发展复杂和困难得多。
各种生态取向的理论在研究方法上的特各种生态取向的理论在研究方法上虽然也不尽相同,但是几乎都较为一致地运用了定性的研究方法,如观察、记录、描述和解释等,这与强调科学主义的定量的研究方法有根本的不同。可以看到,在当今,这些生态取向的理论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已经越来越多地被学前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所运用,这也并非偶然。
从勒温提出的“场论”和他最先命名和描述的
“行动研究”,到生态心理学家巴克和莱特运用的对个体儿童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样本进行记叙和对行为情景进行调查的研究方法;
从文化人类学家马林诺斯基的实地研究、长期蹲点、大量作笔记、对所见所闻作细致描述,到动物行为学家海恩德强调在研究过程中描述的重要性,特别是描述的关键在于选择和理论解释:从人类发展生态学家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实验法,即“通过对样本的随机分配(有计划的实验)或匹配(自然实验),努力控制其他影响因素,然后对两个或多个环境系统或者它们的结构成分进行系统的比较,以获取不断发展的有机体与环境相互之间动态适应状况的研究方法”,到文化心理学家罗高福综合运用包括试验、访谈、参与观察、定时段活动抽样、跨文化社区比较、录像分析在内的多种研究方法等等,所有这些学者们所运用的研究方法,给予了我们这样的提示,那就是人的发展以及教育是极为复杂的,涉及难以理清的各种关系,而生态取向的研究能较为理想地表述这样的关系,能提出问题,能给人以解决问题的启示。
在我国,从生态取向研究学前教育问题的时间还很短,但是前景还是很看好的。因为这种研究取向给予我们许多新的启示,让我们能从解决学前教育现场中的实际问题出发,思考与学前教育紧密相关的各种关系,使研究结果更符合实际,更为有效。
关于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数学课程设置的探讨
【摘要】学前教育是终身教育的开端,是国家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与起始阶段,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将成为学前教育的主力军,他们的文化素养不仅影响个人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他们的文化素质将直接影响我国幼儿的成长质量。学前教育的发展日益明朗起来,办学规模不断提高,教育改革不断更新,现在笔者将针对我国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数学课程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做一下简单介绍,仅做参考。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
数学课程设置
引言
数学课程作为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的基础学科,不仅肩负着培养基础知识扎实、素质高的幼儿教师队伍的重任,而且还担负着陶冶人、启迪人、充实人、促进人的素质全面发展的作用,提高幼儿教师科学文化水平和幼儿教师的文化素养。众所周知,如何实现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的宗旨,让学生体会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课程观,使学生理解数学的学习与思维方式,提高学生数学教学水平等,已越来越被数学教学工作者所瞩目。因此如何激发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数学学习的热情,落实数学教育为幼儿教育培养优秀的教育师资便至关重要。
1.学前教育数学课程设置出现的问题
就我国目前的教育现状而言,五年制学前教育数学课程设置所出现的问题不容忽视,以下笔者将针对所出现的问题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其中一方面是从学校的方面而言的,首先是各阶段开设的数学课程之间缺少整合,教学内容多,教学时数少,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内容难度大、要求高,与职业岗位能力需求相脱节;
其次是课程多为实践课,教学内容涉及到的数学主要是介绍如何设计数学活动,侧重于教学方法,很少涉及数学知识点,学生的理论基础较为薄弱;
第三是教材的使用很不规范,很多学校采用二三分段学制,前二年使用的是普通高中数学教材或者是中等师范学校数学教材,后三年则采用的是三年制高中毕业起点学生的数学系列教材,而具有科学结构体系的、适合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的教材尚未形成。另一方面是从学生的角度而言的,首先是学生的起点低、基础差,缺乏数学学习信心,五年制学生大多经过中考失利,文化知识基础参差不齐,数学基础尤其薄弱,进而导致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
其次是学生的学习方法不当,初中阶段,老师几乎支配了学生所有的时间。而包办学习的结果,是使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对学习的计划统筹安排。进入幼专后,学生仍以初中学习方法应对,导致事倍功半、毫无学习成就感,数学学习困难重重。这是导致学生学习情绪不高的一个重要因素。
2.学前教育专业实现新发展的建议
2.1树立科学的数学课程观
多年来,我国的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数学课程设置一直停步不前,而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主要是,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数学课程编制人员在编制的过程中始终遵循着传统的课程设置的模式,未曾有任何的突破,因此受传统因素的影响,我国学前教育专业数学课程设置停滞不前,因此要实现突破就必须打破传统的模式,树立科学的数学课程观,按照工作过程的顺序开发数学课程,是进行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数学课程开发的突破口,即要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的数学课程观,才能凸显具有特色的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数学课程结构体系。
2.2实现五年制学前教育数学教学内容的重组和整合
“知识的总量未变,知识排序的方式发生变化”,正是对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数学课程结构体系所蕴涵的革命性变化的本质概括,把这种基于工作过程的数学课程观,与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相结合,针对五年制初中毕业起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总体文化素质不高、学习目的性不强的特点,由原来的高中数学、幼儿趣味数学两门数学课程整合为一门数学课程,课时也由每周各两课时变为每周四课时,构建出了一套适合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新的数学课程结构体系。相同的学习时间,但是整合前后的效果却截然不同,整合后的数学课程设置不仅有助于减轻学生的负担,而且可以加深学生对课程的熟悉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3增设数学专业课,完善数学基础课程设置不能照搬高职高专的课程设置方案,尤其是数学课程兼具基础和工具性学科的特点,一定要本着“打牢基础、拓展应用”的原则,不断完善数学基础课程的设置。大多数学校的课程中涉及数学的专业课多是《幼儿园科学领域活动设计》,该类课程属于专业实践课,而且数学内容也仅仅是其中的一部分,其教学内容与课时不能满足学生对自身能力提高的要求。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数学活动设计,应将其独立出来,自成一门课程,同时配合这门课程所需的理论知识体系,设置对应地类似于《基础数学》的理论课。此外,还可增设《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理论》课程,有效提高学生对幼儿数学教育所需的理论支撑,从而达到课程设置多样化、适用性强、并将理论和实践课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进而不断完善数学基础。
2.4更新学前教育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同样的教学内容,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所受到的效果是不同的,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使用一定的方法和技巧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首先是选用多样有效的教具:教具简单功效不凡,圆柱在展开前很难想象其侧面是一个长方形;
切开西瓜才易理解球体的截面是圆。生活用品闹钟、毛线针、篮球、等都可以做教具;
其次是适当使用多媒体等教辅手段:图片与视频使教学内容丰富有趣更易理解,使立体几何得以实现教学优化,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要合理控制多媒体的使用时间,否则不利于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第三是设计有趣的教学活动:在教学方法上,杜威的主张是“从做中学”。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合理新颖的教学情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导者,而不是旁观者。创设情境可以调动学生的求知欲与思维的积极性,让教师的教学活动与学生的心理活动处于协调共振状态。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乐趣,树立了自信心,培养出成就感。
3.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业评价学业评价是对学生学习状况的整体评估。分数不能等同于学业评价,分数仅仅是对学生理论知识掌握方面的评价,并不能代表学生的学业评价,对学生成绩的评定应采用多元化策略。学习效果的检查应该包括学生平时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评价既要包含课上和课后学习评价,又要包括阶段性考查结论和学生学习态度综合考评等等。有的放矢施教、科学评价分析,让数学教学评价公正、公平,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体验进步乐趣,是学生享受和发展数学学习的良好开端。从多方面对一个学生的学业进行评价,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而且有助于学生专业特长的培养,进而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结语
五年制学前专业已成为我国幼儿教育师资培养的重要层次,初中起点五年制学前学生正成为学前教育的主力军,他们的文化素养将直接影响幼儿的成长质量,因此,我们要探寻数学课程传统教学模式与学前教育课程教学模式的契合点,具有系统性、科学性和创新性。这样不但可以缓解数学教学中诸多以前难以解决的问题,使其更好地为学前教育专业服务,也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个体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提升数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水平,以适应幼儿教师日益增长地文化素质要求。
农村幼儿教师数学培训教材开发与研究结题报告
由于农村幼儿教师的学历较低,数学基础较差,专业化水平也不高,培训农村幼儿教师的任务非常艰巨。而以往培训教材针对性较差、培训的难度较大,尤其是幼儿教师数学培训教材的知识体系不能适应农村的实际,不能体现农村地方经济发展的特点和幼儿园教育改革的实际。例如,教学案例与农村幼儿园教改相脱节,习题、例题与新课改结合不紧,模式古板、僵化,所培训的内容与“三农”衔接不紧。所以,开发新的农村幼儿教师数学继续教育教材势在必行。
1、农村幼儿教师数学培训教材开发与研究的意义
1.1有利于完善幼儿教师教育体系,促进高师的数学教学改革
教育部关于印发《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行》(以下简称《纲要》的通知中指出:“设有学前教育专业的高等师范院校和幼儿师范学校要认真、深入地学习《纲要》的精神,改革学前教育课程和师资培养方式,并主动配合教育行政部门做好贯彻落实《纲要》的宣传和培训工作”。所以,高师必须增强为幼儿园服务的意识,必须加快幼儿教师培训工作的节奏。由于农村幼儿教师的培训与城镇幼儿教师的培训差异较大,选择适当的教材是农村幼儿教师培训的关键环节。这是高师数学教学改革的需要,也是完善幼儿教师教育体系的需要。
1.2有利于增强高师为幼儿园服务的意识,切实服务于“三农”
“产学结合”、“校企合作”是教育部对我国高职高专的基本要求,对于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来说,就是教学与幼儿园密切联系,必须增强为幼儿园服务的意识。温家宝在《大力推动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的发展》中指出:“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整体文化水平较低,缺乏职业技能。必须在农村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同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使广大农民适应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要求,这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大战略性任务。”而幼儿的早期教育是提高农民族素质的关键一环,提高农村幼儿教师的素质,就是提高未来农民的素质。所以,培训农村幼儿教师就是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的体现,这是高等师范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
2、农村幼儿教师数学培训教材开发与研究的基本原则
教材研发的基本原则是教材编写必须符合学员的发展需要,必须尊重学员个体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必须发挥学员的自主性。教材研发的基本要求必须从学员的实际出发,编写出适用于农村幼儿教师的数学培训教材。本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突出对农村幼儿教师的培养的实用性,着重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形成简单的教学思想方法,符合农村幼儿教师的学习和发展需要。本研究的注意事项一是全方位剖析农村幼儿教师的数学培训教材的编写特点,努力追求教材编写和教学设计的和谐统一;
二是了解幼儿教师对教材编写的需求,及时反馈信息,使教材编写日趋完善;
三是积极构建教材开发的研究模式,使教材付诸实践和走进课堂,并严格按照规范的程序实施。
3、农村幼儿教师数学培训教材开发与研究的主要过程
一是整体规划分析农村幼儿教师的数学整体状况,制定实施计划,提出具体的研究方向与方法。同时做好宣传发动工作,让课题组成员和参与评选的幼儿教师了解“农村幼儿教师的数学教材开发与研究”课题的研究过程和内容,以推动我校教育科研的开展;
二是加强领导,形成制度。组成了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形成了从学校领导到每位授课教师,条条有线、块块有面,保证课题研究工作贯彻落实到人,使每个授课教师都置于网络的管理中。形成例会制度,定期交流课题研究情况,对研究过程出现的问题及时予以调控。课题主持人负责课题研究的宏观指导,经常了解课题研究的重大问题,协调好课题研究过程中的种种矛盾;
三是专题培训,加强辅导。只有提高课题组成员的综合素质,才有可能研究高质量的成果,才有可能编写出高质量的教材。要求树立先进的教育思想观念,并为课题组成员提供基础资料,为课题研究提供依据和指导:四是总结成果,推广应用。课题组老师把研究过程(调查数据的整理、教案、教学片断、个案研究等以书面形式经常向课题组汇报,课题组及时总结,不断反思和积累经验,同时还组织学员进行教学反馈。
4、农村幼儿教师数学培训教材开发与研究的主要成果
面对农村幼儿教师培训学员大都是初中毕业生,文化基础比较薄弱,学员的数学基础普遍较差,类似文科生,加上培训时间较短。为此,本教材开发与研究的特点一是教材整体设计应服务于幼儿园教育改革。由于培训对象是农村幼儿教师,教材中适当增加了与农村幼儿教育相关的例题、习题,适当充实与从事幼儿教育工作相关的教学内容,使课程理念针对幼儿教师的实际,针对幼儿园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实际。克服了传统初等与高等数学教材多反映学科内在逻辑,定义辨析牵扯过多,学科演进介绍过繁,意义特征惟恐不全,为求系统面面俱到。本书遵循了培养“应用型”与“技能型”幼儿教师的基本理念。理论内容的类别分布以实际应用经验习得为主,尽可能简化理论性知识。也就是以过程性知识(“知其然》为主,陈述性知识(“知其所以然”)为辅;
二是有利于学员选学和自学。由于培训时间较短,培训内容较多,在有限的时间内不可能培训所有内容,所以,教材增加了选修内容,便于学员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学习内容。还增加了问题情景、知识导读、学习目标和单元小结等栏目,便于学员自学;
三是加强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教材加强案例教学,强化幼儿教师教学实践能力培训。知识是铺垫,技能是关键,教材重视了幼儿园课题等案例教学,融“教、学、做”为一体;
四是为幼儿教师拓宽视野和案例教学服务。农村幼儿教师数学培训教材不仅为教师提供必要的数学知识,还要加深幼儿教师对新理念下数学与科学的认识和理解。培训教材除了培养教师基本的数学能力外,还要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增加一些可供选择的幼儿园常识,如“数的概念”、
“量的概念”等。也可以选择一些知识性、趣味性的数学故事,便于教师在幼儿园的教学实例中应用:五是教材内容要体现农村特点。教材不应搬用城市的做法,不脱离农村实际,不脱离教师实际,不脱离幼儿实际。要取材于幼儿熟悉的农村周围环境,把数学变成幼儿可感知、可操作、可体验的实践活动。教材要安排一些活动,让幼儿走向农村大自然、多观察、多发现。教师要把最先进的教学内容传授给幼儿,这是农村幼儿教师数学培训教材开发的特色之一。